close
LV超3A名牌購物網

感恩慈如前賢大德慈悲開好題,末學隨喜敬答。

 

慈如大德的問題,其實是很多修行人的必經過程,也就是會一段時間很「努力認真」,又一段時間不知自己為何要學佛修行,如此反反覆覆。其實,修行的過程和人生一樣,都會有起伏波折,只是,在這個起伏反覆中,如何能「短期震盪、長期往上」,相信是很多修行人想要了解的課題。末學在此以自身經驗以及對於同修變化的觀察,分享一點粗淺看法。

 

佛法的核心,不過「離苦解脫」四個字,但有人以為這樣的解脫,是一種交換或是外求。所以,最常見到的現象,就是在生活遭遇困境,彷彿一切事物都不順心不如意時,就比較願意花時間在學佛修行上。有人把佛法當成了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慰藉,來陪伴自己度過難關;也有人是以集點換贈品的心態,以為自己有「花時間」修行,佛菩薩就會幫助自己排解困難,或給自己帶來好運。這樣的學佛修行,往往在人生的順境時,就會被拋諸腦後。

 

另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誤以為修行就是「照表操課」,每天要唸佛號多少次、或唸經多少遍、或靜坐多久時間等等。末學並不是說做功課不重要,只是想要強調,做功課的當下,自己的心在哪裡?如果做功課時,不是心口合一或是身心合一,而是心猿意馬隨妄念起舞,那修的不過是「表面功夫」。自心與佛號、經典不能相應,沒有領會與感受,時間一久,對於修行做功課的「成效」就會起疑而失去信心。

 

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誤以為佛理「懂���通了」,就是「參了悟了」。對經典文句的理解,是重思惟的,但參悟修行,卻是要捨下思惟分別,才能回復全然的覺知。佛法是藥,無明習氣是病,縱然對藥理深曉通達,但如果不能清楚的察覺自己的病因,就不知如何對症下藥,或是用了不適合的藥,不見效果,還反過來去懷疑藥效。此既為有些佛理通達者,卻還是受煩惱所苦,進而對佛法生疑而失去信心的原因。

 

末學以為,如果我們能清楚的覺察自己的身心變化、了解自己的習氣及煩惱的成因,並覺知一切其實都是「自作苦受」、「作繭自縛」,與順逆境都無關,此時,才能覺悟到,欲解脫除了捨下我執分別並放下萬緣之外,別無他途。如果沒有如此深切的覺知,就無法升起如此深切的信心,學佛修行就容易受到境相的影響,因而起伏反覆。

 

以上是末學淺見,供慈如大德參考。

觀心 合十

LV超3A名牌購物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志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