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V超3A名牌購物網

颱風如何生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颱風是什麼?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 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1897年至1996年間共有2349個颱風在此一地 區生成,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如表一)。


颱風是怎麼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心(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颱風內部的結構如何?



  颱風的暴風範圍相當大,其半徑約有三、四百公里;由於氣象雷 達無法看到它的全貌,僅憑文字說明也不易描述詳盡,雖然現在氣象 衛星可以在高空觀測,顯示出整個颱風中上層的形狀,但卻無法看到 內部詳細的情況。現在我們分別從各方面說明,綜合起來也許可以有 一個概略的印象。   在天氣圖上,我們僅能用密集的圓形等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 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颱風中上層大致呈圓形 並含螺旋狀旋轉著的雲,在北半球是以反時鐘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 是順時鐘方向旋轉,而在中央部位有時可以明顯的看出無雲的颱風眼 ,雲的旋轉情形可以代表風的吹向。   在颱風內部,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 實際飛進颱風內部觀測的結果,可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 其高度曾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在這圍繞龐大的雲柱中心部 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而且沒有風雨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 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即是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最大之處,漸向外 則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也漸弱(如圖二所示)。在地面上,當有一 颱風逐漸接近,並且颱風眼恰巧經過,然後颱風漸漸離去時,我們也 可以大致感覺到上述的情況。

LV超3A名牌購物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志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