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
- 古文 - 難了解
要較容易的了解三國的歷史 >>
三國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涼州士族豪強董卓以誅宦官為名,進入洛陽,立漢獻帝。另一士族豪強袁紹起兵討董卓,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後袁紹據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佔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採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闢,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蜀、吳爭奪荊州的戰爭,蜀、魏爭奪漢中的戰爭,和魏滅蜀、晉滅吳的戰爭。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因此統一戰爭的主角最後落在魏晉方面。三國鼎立局面對東漢末年軍閥大混戰來說,是一歷史的進步。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本文作者:
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 任謝方 教授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三國
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魏 (220-265)
蜀 (211-263)
吳 (222-280)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
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
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
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
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
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
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以曹操為
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
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
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史稱三國。
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凡二主
,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為魏
所滅。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1. 三國鼎立之形成 一、軍閥混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二、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 2. 三國紛爭與衰亡 一、魏、蜀、吳三國之割據二、三國盡歸司馬氏
--------------------------------
- Aug 04 Sat 2012 02:57
三國時代正史 的 相 關 問 題
close
LV超3A名牌購物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