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約6~7公分,現在大小約7~8公分左右 ,因為生長緩慢,所以應該是良性的血管瘤沒錯。
如果要手術切除,的確是要全身麻醉沒錯,至於手術的時間因人而異,但幾個小時總是要的。如果無法下定決心,不妨到另一家醫院尋求第二意見,再來做最後的決定。
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肝臟內血管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的腫瘤。這是一種良性的腫瘤,通常不會有症狀,更不會惡化成肝癌。
如果確定是血管瘤,則不需要治療。如果血管瘤長得太大,壓迫了正常的肝臟,就可以考慮做手術切除,但這種情形非常少見。血管瘤會破裂的機會也微乎其微,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而且體積很大,不巧又受到碰撞,否則不必擔心會破裂。
一般來說,血管瘤長大的速度很慢也不會有惡轉的危險,當然,也不是肝癌的前身。但是因為血管瘤與惡性腫瘤在體積小的時候,有時在超音波檢查時不易區分,因此需要經由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協助診斷,確定是否為血管瘤,假如影像學檢查確診是血管瘤,的確只要先保持定期追蹤腫瘤的大小與性質有無特別的變化即可,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除非血管瘤太大或者是血管瘤位置在肝臟表面,擔心有破裂出血的危險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切除,但事實上,這種機率很小。
肝血管瘤患者一般並無症狀。但確實有部分患者症狀較重、右上腹不適和疼痛。這可能是腫瘤位置表淺或生長速度較快,刺激膈肌及腹膜所致。
為了治療的選擇,我們可以人為地將肝血管瘤分為兩種:生長型和非生長型。肝血管瘤隨時間推移,逐漸長大的可稱為生長型;反之,稱為非生長型。95%以上的肝血管瘤屬於非生長型。
對於無症狀的小的肝血管瘤,一般認為,不需手術治療。有作者把小肝血管瘤比作友好鄰國,可以長期“和平共處”。有人問對於肝血管瘤還有無其他治療方法?通常的回答是,方法不多。更準確的回答應該是無需治療。既然小的肝血管瘤不增長、不破裂、不惡變,那麼我們也無必要干擾、處理它。
哪些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還是有手術切除的必要:(1)血管瘤較大者。關於大血管瘤的界定及手術指徵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直徑超過5釐米即為大血管瘤,就有手術切除指徵。另一種認為超過10釐米者方可稱為大血管瘤,才有必要考慮手術切除治療。可以説,這兩種觀點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是在血管瘤體積不大時進行手術,創傷小,風險也小。缺點是擴大了手術者的範圍,把本不需要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手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後者的優點是由於掌握手術指徵較為嚴格,使不少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肝切除手術。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觀察的時間過長,致使部分生長迅速的血管瘤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時機,並增加了切除的危險性。筆者的手術指徵傾向於因人而異。手術指徵依患者病情而定。如果腫瘤生長迅速且位於肝門者,手術指徵可放寬至5釐米界限。如腫瘤生長速度很慢,甚至腫瘤不再繼續生長,手術指徵可偏嚴掌握,即使腫瘤直徑達6~7釐米,也可繼續觀察隨訪。另外也要考慮患者的全身情況及患者本人的意願,即不要拒絕患者的合理手術要求,也不要勉強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隨著外科的進展和對肝臟解剖認識的提高,肝外科醫生對減少肝臟失血及處理肝斷面出血已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肝血管瘤手術一般並不複雜,有時可以像剝橘子一樣將肝血管瘤完整切除,肝斷面出血也可以很好控制。與肝癌不一樣,肝血管瘤常無肝功能異常,多數不伴肝硬化,因此,對於巨大肝血管瘤常可行大塊肝切除或半肝切除術而不必擔心肝功能的損害。如為多發性肝血管瘤,可以僅切除主要的及巨大的。對於其他微小的及位置很深的血管瘤不要求一網打盡、乾淨徹底。這是因為血管瘤手術與肝癌手術不一樣,血管瘤手術後復發率很低,殘存的小血管瘤長成巨大的肝血管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患者不必為殘存的,甚至以後再發的小血管瘤而擔心。
手術風險:手術中或手術後可能發生之合併症及意外狀況
1. 麻醉
手術中採取全身麻醉,手術後進食前使用肌肉或血管內注射止痛藥,開始進食後則改用口服止痛藥減輕傷口疼痛,麻醉常見的問題包括噁心 、嘔吐、全身酸痛、喉嚨痛、沙啞,有時候會發生牙齒及嘴唇受傷。嚴重併發症,如呼吸困難、中風、心肌梗塞等的發生率很低,通常發生在年紀大;肥胖;有抽煙;罹患心肺疾病、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及其它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
2. 一般手術可能發生的危險:
有些併發症在所有外科手術都可能發生,這些併發症也可能出現在肝臟切除手術,包括 肺部積痰,造成肺部感染, 凝固的血塊阻塞血管造成深部靜脈血栓,少部份造成肺部血栓, 手術中腦部或心臟的血流不足造成中風或心臟缺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