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對歷史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咸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Nov 23 Fri 2012 02:30
武則天的 德政 是什麼?
close
LV超3A名牌購物網
參考資料
維基
LV超3A名牌購物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